你还有未签合同    立即前往    稍后再说

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
未注册的手机,验证后即完成注册

获取验证码

登   录

登录表示同意《金英杰用户使用协议》

其他登录

     

注册金英杰账号

请输入符合要求的密码

获取验证码

完成

会员需知

恭喜您成为金英杰会员,您将享有如下权益:

  • 观看,下载免费网课
  • 加入教辅QQ群
  • 在线学习直播课程
  • 在线购买图书、学习包
  • 电话咨询面授班次
  • 关注金英杰微信公众号
  • 收听、下载金英杰喜马拉雅音频电台课件
  • 随时随地登录金英杰移动端

金英杰医学

中医执业医师

全国
  首页 > 中医执业医师 > 考试动态 > 资讯详情

中医五脏病机全解!

来源:金英杰山西校区       点击数:1171      更新时间:2022-10-31
中医五脏病机全解!

导读辨证,是中医临床中极关键的一环。上连人体的生理病理和诊断,下接中药、方剂和内科。对于希望学中医的爱好者来说,掌握了辨证的方法,面对一个具体案例时,心里就可以形成一个相对清晰的印象。面对各种貌似杂乱无章的症状,也就可以找到治疗的切入点。那么,辨证都需要学什么?该怎么学呢?


辨证的主旨,是根据望闻问切,这四种诊法得到的信息,对疾病的位置、性质、原因和预后做出判断。对中医来说,判断病位和病性,是其中*为关键的部分。通过辨证,我们可以判断出患者当前的疾病是虚是实,哪种虚,哪种实;病变的位置是脏是腑,哪一脏,哪一腑。无疾在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中,总结出一套,方便初学者理解和掌握的脏腑辨证教学方法,可以通过一百个字,将中医辨证的要领,归纳其中。现在介绍给各位中医爱好者朋友,先看病性。

一 辨病性


疾病的性质,大体可以分为虚实两大类。虚,是正气不足。实,是邪气有余。


正气的不足,主要体现在气血阴阳四个方面,出现气虚、血虚、阴虚、阳虚,这四种基本的虚证。当然这些虚证也可以相兼出现,常见的情况有:气血虚、阳气虚、阴血虚以及阴阳两虚等。

无论从外来,还是从内生,邪气总不外乎寒、热、风、湿,气滞、血瘀、痰饮、食积这8种。同样的,这些实邪也可相兼出现。常见的如:风寒、湿热、痰瘀、气血郁滞等。

中医辨证,首要的任务,就是要辨别出,患者当前的状况,究竟是虚证,还是实证,或者虚实夹杂?虚证,究竟是气虚,血虚还是阳虚?实证,究竟是痰湿,是寒、是热、还是气滞血瘀?下面无疾将上述各种虚证实证中,*常出现的,**有代表性的症状列在下面,供大家在实践过程中参考来用。


虚证

气虚:乏力、疲倦、懒言、自汗,脉弱无力。

血虚:失眠(多梦)、目干涩痛、女性月经量少色淡,脉细弱。

阴虚:潮热、盗汗、五心烦热,舌红瘦小、少津液,脉细。

阳虚:畏寒喜暖、四肢清冷、大便溏稀、小便清长、舌淡、多津液、脉沉弱无力。


这些症状,是我们进行临床辨证的基础知识。为了帮助大家尽快的掌握这些知识,无疾特意编写了几句歌诀。希望有意学习中医的朋友可以加以背诵,相信对培养自己识证的能力有些帮助。以下的实证、五脏证,无疾同样采用编歌诀的形式,帮助大家记忆。不再赘述。


歌曰:

气虚无力倦懒言,血虚目涩多梦浅。

阴虚细小热盗汗,阳虚清冷无力寒。

实证
寒证:形寒肢冷、常年不温、冷痛,舌淡苔白,脉弦紧。

热证:面赤、身热、心烦,舌红苔黄,脉滑数。

痰湿证:肥胖、头重如裹、四肢困重、大便粘腻,舌苔腻。

燥证:口渴咽干、大便干燥、皮肤干燥,舌少津。

风证:震颤、歪斜、走窜。

气滞:胸闷、腹胀、肋下胀满、喜叹气,脉弦。

血瘀:口唇色紫暗,舌有瘀点或瘀斑,舌下静脉青紫粗大。


歌曰:

热红黄数寒清寒,痰湿困重舌便粘。

风动歪斜善走窜,气滞胀满瘀紫暗。


二 辨病位


中医将整个人体看作是一个整体,而这个整体的核心就是五脏。所以人身绝大部分的疾病,*终都可以通过各种途径,与五脏发生联系。如六腑中胃肠的问题,我们常常责之于脾脏;荨麻疹、鼻炎等问题,往往与肺脏有关;腰膝酸软无力是虚在肾;等等。下面我们就来看一看,中医将病位*终归结到五脏,核心的标准是什么。


肺:咳、喘、痰。

心:心悸(心慌)、失眠、心痛。

脾:纳呆(食欲不振)、腹胀、腹痛、腹泻、便秘。

肝:郁郁寡欢、易怒、易紧张、喜叹气、两胁(肋下)胀,脉弦。

肾:腰膝酸软无力、小便异常、性功能方面异常。


歌曰:

肺病不外咳痰喘,心病心悸痛失眠。

脾病消化食欲减,腹胀腹痛大便难。

肝怒脉弦胁胀满,肾病腰膝小便艰。


以上7句98字,把判断病位、病性,*关键的症状,以及舌象、脉象表现,囊括其中。至于对这些症状表现的分析,篇幅所限,不再赘述。



责任编辑:wzd

下载医学APP

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

刷金题,记口诀

下载金题库APP

刷好题 强记忆

关注官方公众号

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

上一篇:中医基本常识,很有用,请好好收藏!

下一篇:中医方剂记忆10大法

更多学习平台
  • 官方微信
    官方微信
  • 移动端官网
    移动端官网
  • 腾讯课堂
    腾讯课堂
  • 喜马拉雅音频
    喜马拉雅音频

如何购买
会员功能
积分兑换
退款制度
题库使用指南
课程与图书
精彩专题
在线咨询
意见反馈
支付方式
关于我们
公司介绍
法律声明
关于我们
客服电话:400-606-1615
  • 微信关注

    微信关注

  • 移动官网

    移动官网

  • APP下载

    APP下载

  • 音频听课

    音频听课

Docu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