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注册金英杰账号
各历史时期中医妇科主要著作及对中医妇科学发展的重要影响
1.《经效产宝》是我国现存的**部产科专著。
2.《妇人良方大全》《妇人大全良方》分经、孕、产、带等8门所属诸病,是我国**的妇产科专著。
3.《邯郸遗稿》提出天癸是促进人体生长发育和生殖的物质,命门之火是其主宰。
4.《景岳全书·妇人规》强调滋补阴血调经。
5.《女科要旨》为清·陈修园所著,该书调经重脾胃。
6.《傅青主女科》该书学术立论着眼于肝、脾、肾三脏,治疗侧重于培补气血、调理脾胃。
1.子宫的生理特点具有明显的周期性、节律性。
2.现代有医家认为子宫“亦脏亦腑,非脏非腑”,因为非经期、妊娠期,子宫表现为“藏精气而不泻”似脏;行经期、分娩时,子宫又表现为“传化物而不藏”似腑。《内经》称之为“奇恒之府”。
1.预产期的计算方法:现代推算的公式是:从末次月经的第1天算起,月数加9(或减3)日数加7(阴历则加14)。
2.产褥生理:临产先兆(释重感、弄胎)。
3.正产现象:(见红、离经脉、阵痛);产褥期生理:(特点是“多虚多瘀”)。
4.哺乳生理:哺乳时间一般以8个月为宜。3个月后婴儿适当增加辅食。
1.病因:寒热湿邪,情志因素,生活因素。
2.病机:脏腑功能失常,气血失调,冲任督带损伤,胞宫、胞脉、胞络受损,肾-天癸-冲任-胞宫轴失调。
(一)常用内治法
1.调补脏腑,疏肝养肝,健脾和胃。
2.调理气血。
3.温经散寒。
4.利湿祛痰。
5.调理冲任督带。
6.调养胞宫。
7.调节肾-天癸-冲任-胞宫生殖轴。
(二)常用外治法
坐浴,外阴、阴道冲洗,阴道纳药,贴敷法,宫腔注入,直肠导入,中药离子导入,介入治疗。
(一)定义
1.气虚证
(1)脾气虚证
治法:补脾益气,摄血调经。
方药:补中益气汤。
(2)肾气虚证
治法:补益肾气,固冲调经。
方药:固阴煎或归肾丸。
2.血热证
(1)阳盛血热证
治法:清热凉血调经。
方药:清经散。
(2)阴虚血热证
治法:养阴清热调经。
方药:两地汤。
(3)肝郁血热证
治法:疏肝清热,凉血调经。
方药:丹栀逍遥散。
(一)定义
月经周期错后7天以上,甚至错后3~5个月1行,经期正常者,称为“月经后期”。
(二)辨证论治
1.肾虚证
治法:补肾养血调经。
方药:当归地黄饮。
2.血虚证
治法:补血益气调经。
方药:大补元煎。
3.血寒证
(1)虚寒证
治法:扶阳祛寒调经。
方药:温经汤(《金匮要略》)或艾附暖宫丸。
(2)实寒证
治法:温经散寒调经。
方药:温经汤(《妇人大全良方》)。
4.气滞证
治法:理气行滞调经。
方药:乌药汤。
5.痰湿证
治法:燥湿化痰,活血调经。
方药:芎归二陈汤。
(一)崩漏治疗原则
崩漏的治疗原则是:塞流、澄源、复旧。
(二)急症处理
崩漏属血证、急症。根据“急则治其标,缓则治其本”的原则,暴崩之际,急当“塞流”止崩,以防厥脱。
(三)辨证论治
1.脾虚证
治法:补气摄血,固冲止崩。
方药:固本止崩汤或固冲汤。
2.肾虚证
(1)肾气虚证
治法:补肾益气,固冲止血。
方药:加减苁蓉菟丝子丸。
(2)肾阳虚证
治法:温肾益气,固冲止血。
方药:右归丸。
(3)肾阴虚证
治法:滋肾益阴,固冲止血。
方药:左归丸合二至丸或滋阴固气汤。
3.血热证
(1)虚热证
治法:养阴清热,固冲止血。
方药:上下相资汤。
(2)实热证
治法:清热凉血,固冲止血。
方药:清热固经汤。
4.血瘀证
治法:活血化瘀,固冲止血。
方药:逐瘀止血汤。
(一)定义
女子年逾16周岁,月经尚未来潮或14岁尚无第二性征发育及月经,或月经来潮后停止3个周期或6个月以上者,称闭经。前者称原发性闭经,后者称继发性闭经。
(二)辨证论治
1.气血虚弱证
治法:益气养血调经。
方药:人参养荣汤。
2.肾气亏损证
治法:补肾益气,调理冲任。
方药:加减苁蓉菟丝子丸。
3.阴虚血燥证
治法:养阴清热调经。
方药:加减一阴煎。
4.气滞血瘀证
治法:理气活血,祛瘀通经。
方药:血府逐瘀汤。
5.痰湿阻滞证
治法:健脾燥湿化痰,活血调经。
方药:四君子汤合苍附导痰丸。
6.寒凝血瘀证
治法:温经散寒,活血调经。
方药:温经汤(《妇人大全良方》)。
(一)定义
痛经是指妇女正值经期或经行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或痛引腰骶,甚至剧痛晕厥者,又称“经行腹痛”。
(二)辨证论治
1.气滞血瘀证
治法:理气行滞,化瘀止痛。
方药:膈下逐瘀汤。
2.寒凝血瘀证
治法:温经散寒,化瘀止痛。
方药:少腹逐瘀汤。
3.湿热瘀阻证
治法:清热除湿,化瘀止痛。
方药:清热调血汤或银甲丸。
4.气血虚弱证
治法:益气养血,调经止痛。
方药:圣愈汤。
5.肾气亏损证
治法:补肾益精,养血止痛。
方药:益肾调经汤或调肝汤。
6.阳虚内寒证
治法:温经扶阳,暖宫止痛。
方药:温经汤(《金匮要略》)。
(一)定义
妇女在绝经期前后,围绕月经紊乱或绝经出现明显不适证候,如烘热汗出、烦躁易怒、潮热面红、眩晕耳鸣、心悸失眠、腰背酸楚、面浮肢肿、情志不宁等症状,称为绝经前后诸证,亦称“经断前后诸证”。
(二)辨证论治
1.肾阴虚证
治法:滋养肾阴,佐以潜阳。
方药:左归丸合二至丸。
2.肾阳虚证
治法:温肾扶阳。
方药:右归丸加减。
3.肾阴阳俱虚证
治法:阴阳双补。
方药:二仙汤合二至丸。
4.心肾不交证
治法:滋阴补血,养心安神。
方药:天王补心丹。
(一)病因病机
主要病机是湿邪伤及任带二脉,使任脉不固,带脉失约。
(二)辨证论治
1.脾虚证
治法:健脾益气,升阳除湿。
方药:完带汤。
2.肾阳虚证
治法:温肾培元,固涩止带。
方药:内补丸。
3.阴虚夹湿证
治法:滋肾益阴,清热利湿。
方药:知柏地黄汤。
4.湿热下注证
治法:清利湿热,佐以解毒杀虫。
方药:止带方。
5.热毒蕴结证
治法:清热解毒。
方药:五味消毒饮。
(一)定义
妊娠早期出现恶心呕吐、头晕倦怠,甚至食入即吐者,称为“恶阻”。
(二)辨证论治:
1.脾胃虚弱证
主要证候:妊娠早期,恶心呕吐不食,甚则食入即吐,口淡,呕吐清涎,头晕体倦,脘痞腹胀,舌淡,苔白,脉缓滑无力。
治法:健脾和胃,降逆止呕。
方药:香砂六君子汤。
2.肝胃不和证
主要证候:妊娠早期,恶心,呕吐酸水或苦水,恶闻油腻,烦渴,口干口苦,头胀而晕,胸满胁痛,嗳气叹息,舌淡红,苔微黄,脉弦滑。
治法:清肝和胃,降逆止呕。
方药:橘皮竹茹汤或苏叶黄连汤。
3. 痰滞证
治法:化痰除湿,降逆止呕。
方药:青竹茹汤。
(一)定义
妊娠期间阴道少量出血,时出时止,或淋沥不断,而无腰酸、腹痛、小腹下坠者,称为“胎漏”,亦称“胞漏”或“漏胎”。妊娠期间出现腰酸、腹痛、小腹下坠,或伴有少量阴道出血者,称为“胎动不安”。“胎动不安”与“胎漏”有别,二者以有无腰腹疼痛为鉴别要点。
(二)病因病机
冲任损伤,胎元不固。
(三)辨证论治
1.肾虚证
治法:补肾健脾,益气安胎。
方药:寿胎丸或滋肾育胎丸。
2.血热证
治法:清热凉血,养血安胎。
方药:保阴煎或当归散。
3.气血虚弱证
治法:补气养血,固肾安胎。
方药:胎元饮。
4.血瘀证
治法:活血化瘀,补肾安胎。
方药:桂枝茯苓丸合寿胎丸。
下载医学APP 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 |
下载金题库APP 刷好题 强记忆 |
关注官方公众号 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 |
金英杰医学教育 (jinyingjie.com)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07444号-3 京ICP证160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88号 京网文(2017)9355-1061号