短信登录 密码登录
注册金英杰账号
(一)恶寒重发热轻风寒表证。
(二)发热重恶寒轻风热表证。
(三)但寒不热指患者只感寒冷而不发热(包括里实寒、里虚寒证)
(四)但热不寒指患者只发热不觉冷,或反复发热者。包括以下几种:
1.壮热高热(体温39 ℃以上)持续不退,属里实热证。多见于伤寒阳明经证和温病气分阶段。
2.微热发热不高(体温不超过38 ℃),或仅自觉发热。见于阴虚发热、气虚发热,情志不舒以致气郁发热等。
3.潮热发热如潮汐之有定时,即按时发热或按时热更甚。
(1)下午3~5时热甚,称为日晡潮热,又称“阳明潮热”,见于阳明腑实证。
(2)午后及夜间低热,称午后或夜间潮热。有热自骨缝向外透发的感觉称为骨蒸潮热,多属于阴虚火旺所致。
(五)寒热往来
恶寒与发热交替发作。为半表半里证的主要特征。
1.寒热往来,发无定时——见于少阳病。
2.寒热往来,发有定时——见于疟疾。
(一)自汗
日间经常汗出过多,活动后尤甚。多见于气虚或阳虚证。
(二)盗汗
入睡之后汗出,醒后则汗止。多见于阴虚内热或气阴两虚证。
(三)绝汗
汗出甚多,津液大泄。主实热证或亡阳、亡阴证。
(四)战汗
先全身恶寒、战栗,接着大汗出。提示邪正斗争激烈,为病情变化的转折点。
若汗出热退、脉静身凉,是邪去正复之佳兆,主疾病向愈;若汗出而身热不减,仍烦躁不安,脉来疾急,为邪胜正衰之危候,主病情恶化。
(五)头汗
见上焦热盛,中焦湿热或元气将脱,虚阳外越的亡阳。
(一)胀痛痛且胀的感觉,是气滞作痛的特点。
(二)刺痛痛如针刺,为血瘀之证。
(三)绞痛痛剧如刀绞割,多因实邪阻闭气机或寒邪凝滞气机所致。
(四)重痛痛而有沉重感,多因湿邪困阻气机所致。
(五)固定痛指痛处固定不移,多见于血瘀之证、寒湿痹病。
(六)隐痛痛势不剧,但绵绵不休,是虚证疼痛的特点。
(七)根据头痛部位的不同,来辨别病属何经
1.前额连眉棱骨痛——阳明经头痛。
2.头两侧,太阳穴附近痛——少阳经头痛。
3.后头部连项痛——太阳经头痛。
4.巅顶痛——厥阴经头痛。
5.全头重痛——太阴经头痛。
6.脑中痛,或牵及于齿——少阴经头痛。
(八)根据头痛的不同性质,可辨识病性的寒热虚实
1.头痛连项,遇风加重者——属风寒头痛。
2.头痛怕热,面红目赤者——属风热头痛。
3.头痛如裹,肢体困重者——属风湿头痛。
4.头脑空痛,腰膝酸软者——属肾虚头痛。
(一)大便异常(便次、便质、排便感觉)的临床表现及意义
1.便次异常
(1)便秘:
实证——邪滞胃肠,腑气不通。
虚证——气血阴阳不足,肠失湿润或推动乏力。
(2)泄泻:为脾失健运,小肠清浊不分,大肠燥化不及,传导太过;新病暴泻,多属实证;久病缓泻,多属虚证。
2.便质异常
(1)完谷不化:粪便中含有较多未消化的食物——多属脾虚、肾虚或食滞胃肠。
(2)溏结不调:时干时稀——多因肝郁脾虚所致,若大便先干后溏,多属脾虚。
(3)脓血便:即大便中含有脓血黏液——湿热疫毒,多见于痢疾、肠癌。
(4)便血:见于脾胃虚弱、胃肠积热、湿热蕴脾、气血瘀滞。
远血:便黑如柏油,或便血紫暗,多见于胃脘等部位出血。
近血:便血鲜红,血附在大便表面,或于排便前后滴出者,多见于内痔、肛裂。
3.排便感异常
(1)肛门灼热——大肠湿热(湿热泄泻或湿热痢疾)。
(2)里急后重——湿热内阻(湿热痢疾)。
(3)排便不爽——湿热蕴结,肝气犯脾,食滞胃肠。
(4)大便失禁——脾肾虚衰(久病年老体衰,或久泻不愈)。
(5)肛门重坠——脾虚中气下陷(久泻或久痢不愈)。
(二)小便异常(尿次、尿量、排尿感觉)的临床表现及意义
1.尿量异常
(1)尿量增多:排尿量或尿次、尿量明显多于正常。
清长量多——虚寒证。
多饮多尿而形体消瘦——消渴病——肾阴亏虚。
(2)尿量减少:尿次、尿量皆明显少于正常。
小便短赤量少——实热证,或汗、吐、下后伤津。
尿少浮肿——肺、脾、肾三脏功能失常,气化不利,水湿内停。
2.尿次异常
(1)小便频数:排尿次数明显增多(尿频)。
小便短赤,频数急迫——淋证——湿热蕴结下焦。
小便澄清,频数量多,夜间明显——肾阳虚或肾气不固。
(2)癃闭:小便不畅,点滴而出为“癃”;小便不通,点滴不出为“闭”,一般统称为“癃闭”。
实证——湿热蕴结,瘀血,结石,湿热,败精阻滞,阴部手术。
虚证——老年气虚,肾阳不足,膀胱气化不利。
3.排尿感异常
(1)小便涩痛:小便排出不畅而痛。湿热蕴结,膀胱气化不利,常见于淋证。
(2)余沥不尽:小便后仍有少许尿液点滴流出。肾气不固,膀胱失约,多见于老年人。
(3)小便失禁:小便不能随意控制而自遗。肾气不固或下焦虚寒。
(4)遗尿:指在睡眠中排出小便的症状(尿床)。肾气不足,膀胱失约(亦可见于3岁以内的健康儿童)。
(一)经期、经量异常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.经期异常 (1)月经先期:月经周期提前7天以上,并连续提前2个月经周期以上。多由气虚失摄,冲任不固,或热入冲任,血海不宁,或脾气亏虚,肝郁化热,阴虚火旺所致。 (2)月经后期:月经周期延后7天以上,并连续延后2个月经周期以上。虚证:营血亏损,或阳气虚衰而生血不足,致血海空虚;实证:气滞或寒凝血瘀,冲任受阻。 (3)月经先后不定期:指经期不定,月经或提前或延后7天以上,并连续2个月经周期以上。虚者多因脾肾虚损,使冲任气血失调,血海蓄溢失常;实者多由肝气郁滞,或瘀血阻滞而成。 2.经量异常 (1)月经过多: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但经量较常量明显增多。多为热伤冲任,迫血妄行;或脾肾气虚,冲任不同;或瘀阻胞络,络伤血益所致。 (2)月经过少:月经周期基本正常,但经量较常量明显减少,甚至点滴即净。虚证:精血亏少,或气血两虚;实证:寒凝血瘀,冲任不畅。 (二)闭经、痛经、崩漏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.闭经是指女子年逾18周岁。月经尚未初潮,或已行经,未受孕,不在哺乳期,而停经达3个月以上的症状,多因肝肾不足、气血亏虚、阴虚血燥、血海空虚;或因痨虫侵及胞宫,或气滞血瘀、阳虚寒凝、痰湿阻滞胞脉、冲任不通所致。 2.痛经指正值经期或行经前后出现周期性小腹疼痛,或痛引腰骶,甚至剧痛难忍的症状。 (1)经前或经期小腹胀痛或刺痛——多属气滞或血瘀。 (2)小腹冷痛,得温痛减——多属寒凝或阳虚。 (3)经期或经后小腹隐痛——多属气血两虚、胞脉失养所致。 3.崩漏非行经期间,阴道大量出血或持续下血,淋沥不止者,称为崩漏。 一般来势急,出血量多者,称为崩;来势缓,出血量少者,称为漏。二者常相互转化,故崩漏并称。多因热伤冲任、迫血妄行,或脾肾气虚、冲任不固,或瘀阻冲任、血不归经所致。 (三)带下异常(白带、黄带)的临床表现及意义 1.白带色白量多,质稀如涕,淋沥不绝——为脾肾阳虚、寒湿下注。 2.黄带带下色黄质黏,气味臭秽——为湿热下注、湿毒蕴结。
下载医学APP 听医学好课 高效备考 |
下载金题库APP 刷好题 强记忆 |
关注官方公众号 资讯、福利 不错过 |
金英杰医学教育 (jinyingjie.com) 版权所有 京ICP备09107444号-3 京ICP证160672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7388号 京网文(2017)9355-1061号